索引页页头图

新闻中心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父母朋友圈里疯转的“科学网文”是如何炮制的?——起底“伪科普”虚假医疗广告

来源:广告买卖网 作者:广告买卖网 时间:2018-8-13 阅读:

数据不管真假只选有利的,“扒”外国研究论文张冠李戴

据了解,“科普网文”多半出自医药公司本身的营销团队、广告公司的专业策划或是自媒体写手。

一位广告公司资深策划人沈先生透露,有的商家要求用“高大上”的科学研究成果包装产品,使消费者更加信服。于是,广告策划者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炮制文章:

一是大数据造假。“微信的很多文章数据水分很大,很多是撰写者通过搜索百度检索出来的,有的直接使用,有的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动。”沈先生说,比如,通过搜索引擎检索“肥胖人群”,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数据,有的说是2亿人,有的只有几千万人,信息纷繁复杂,我们只选择对产品有利的数据。

二是修改国外研究文献。“有的直接从国外研究期刊上‘扒’论文,翻译的时候动动手脚,添油加醋,歪曲观点或者张冠李戴,把一个某权威机构新出炉的科研成果套在自家产品上,佐证产品功效,反正也很少有人会去查原文。”沈先生说。

三是套用似是而非的医学理论。记者发现,不少“科普”文章号称从中医角度进行宣传,依靠所谓中医名家坐镇。一些医生表示,由于西医用药都是有指征的,有明确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,中医的理念方法相对宽泛、综合,容易被“科普文”所利用,进行似是而非的虚假信息传播。

平台需加强文章审核,相关部门应主动监测有效打击

虚假医疗广告推销的产品,很多对患者的肝脏、肾脏、心血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。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章晓璟说,作为一名医生,虚假医疗最大的危害是延误了对患者的治疗时机。

目前,以这类“伪科普”虚假医疗广告为代表的互联网广告违法案件呈上升趋势。据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督管理处的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互联网广告案件1055件,同比增长9.67%,占全部案件数的72.96%。其中不少“伪科普”其实是真广告。

“大量虚假医疗、药品、保健品等广告假借科普教育的幌子,采用研究文章、患者自述等形式在互联网上发布,介于信息和广告间的模糊地带,一方面逃避事先审查义务,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执法部门监管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。

专家建议,自媒体平台要对发布的文章加强审核,通过关键词屏蔽、黑名单提醒等方式控制伪科普的传播。

“相关部门应主动监测这类违法虚假广告,拓宽举报渠道,加大惩罚力度。”刘俊海说,要加大处罚力度,提高这些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,深挖背后的广告主、经营者和发布者,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。

123

上篇:

下篇:

: 0931-610 2222 0931-611 2222

新聚焦 新闻中心 新聚焦团队 业务领域 优质客户 人力资源 联系我们

  • 微信
  • QQ
  • 微博

Copyrights©2017-2023 新聚焦传媒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陇ICP备15003109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518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518号

温馨提醒
尊敬的用户,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,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。
一键下载放心安装
×